最近的一些想法

Thu 30 June 2011
  • 当时 tags:
  • work published: true comments: true

最近有机会带着两个弟兄做一个老产品的技术改造。起因是测试发现产品的并发性很差,反馈回开发部门作下一个版本的改进。一查代码发现在网络通信时,原本异步的NIO,发送线程居然被强行加了wait同步等待远程返回。线程不能被释放,前端的请求被排队,吞吐量根本上不去。

这是root cause,其实进了代码里面的问题更多。于是产生了对这种feature driven development的怀疑。我曾经觉得列出 feature,做好代价估计,然后大家各自去实现的方式很理性很可控。如果宏观地看,黑盒地看,这种方式对项目管理很友好。但是最近看这种方式下开发出来的产品,问题还是很多的。当开发人员面对一个feature却缺少对产品整体架构的足够了解,他很容易倾向于用quick and dirty的方式\打补丁的方式解决问题,而忽略新feature对架构整体的挑战。长期下来,软件的功能不断演进,架构却停留在早期,维护成本越来越高,神秘的陷阱越来越多。这时,每次发布都要通过测试部门的蛮力测试,这个过程中除了修bug还要克服无数的invalid的bug。What the hell!!!

另一方面,从开发人员的角度,我认为Don't repeat yourself是每个程序员必须牢记在心的编程行为准则。无论技术好坏,经验是否丰富,只要坚持这个原则,程序员总会趋向于做一些抽象做一些设计,我想是不会写出太让人发指的代码的。最近查看遗留代码,里面实在是太多copy/paste了。对新增的功能,甚至通过重载加copy/paste来实现。如果不能怀疑同事能力的话,只好认为这是工作态度问题了。管理者往往是不会看到这么细节的问题(其实是严重的问题)。

面对这样的系统,我最初的想法是通通推倒然后模块化。虽然考虑了工作量,可是尝试了一周还是发现老的基础根本无法剥离开,多年前的设计者根本就没有考虑模块化/解耦合的问题。有句话说得好: if you cannot split it, you cannot scale it. (对数据显而易见,对程序其实也一样)然而放弃这么大规模的久经考验的代码又不现实。这周开始又只好改变策略小步快跑,虽然不治本,但是就这个阶段来说,看到改造的效果对我们这个小组意义更大。这是在内心的洁癖和现实的局面间做的不难的取舍。

尽管困难重重,还是争取抓住这个机会能对自己有个提升。需要驱动弟兄们接受和实现自己的想法,和自个一个人闷头干是完全不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