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名词第一次听到以为是噱头,或者根本没有在意,然后一两个月内又听到一次,再然后一周内又听到一次。三人成虎,发现真的是热门的概念了。比如 Service mesh,比如 sidecar。 第一次看到 sidecar 这个词是在这本书里,昨天又看到了这篇总结性的文章 Design patterns for microservices,都是出自微软背景的技术人员。 也许是出自微软的惯用语?
不过 Design patterns for microservices 倒是值得关注一下,介绍了 9 种微服务架构套路。
Ambassador
大使。大使进程专门负责对外调用,解决一些服务可靠性、监控统计等方面的问题。也叫 service proxy(?) 大使可以作为一个 sidecar 和服务一起部署,也可以作为一个基础设施部署在宿主机上供上面的所有服务共用。
大使可以用在那些没有对微服务架构优化过的老应用上,将老应用的请求全部发到就近的大使上。大使提供一种可靠的,可控制的服务间调用。
Anti-Corruption Layer pattern
防腐层。俗话说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加一层可以解决的,如果有,就再加一层。 防腐层用来专门处理新旧应用的集成,比如调用协议的不兼容,而又不想让这些确认会被抛弃的代码 ruin 新的应用。
Backends for Frontends
不翻译了。这个估计会有些争议。 给每一种类型的客户端准备一个专门的后端服务,比如浏览器访问浏览器的后端,移动设备访问移动设备的后端,避免一套代码供全球导致的对前端特性的忽视。 当然和所有套路类似,也不需要教条地针对所有场景都使用这种套路,只是在确有痛点的时候找到“这么做有先例”的论据。
Bulkhead
隔墙。给每个任务分配固定的资源上限,当某个任务出现异常开始消耗资源时,能够控制资源的消耗上限。 比如,调用外部服务的线程池,到服务A响应变慢时,肯定会占用更多的线程资源,影响那些只依赖服务B的业务。如果为不同的依赖设计不同的线程池,就可以达到隔离的效果,既然挂不可避免,那么也只挂 A,不要影响 B。
Gateway Aggregation
网关聚合。当应用依赖多个外部服务时,设计这么一种代理网关可以更好地并行请求后端依赖,并且把聚合的结果一次性返回给应用。 当应用访问多个服务时有明显的延迟时,一个统一的出入口可以节省调用的代价。对标准的调用协议,聚合网关也可以是一个标准的架构组件。
Gateway Offloading
网关卸载。在网关层面把 SSL、安全、认证等辅助任务终结掉,在应用层面保持轻量。
Gateway Routing
网关路由。为所有微服务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网关,对外部服务隔离内部的部署、划分细节。部署时还可以通过路由规则施展一些小手段,比如蓝绿部署。 不过对网关的配置能力要求比较高,当网关后面有二十多个各色服务时,如果只是手动维护,代价和风险有点大。(说出了现状)
Sidecar
挂斗。对应用中一些通用的需求,比如日志、网络请求等,把他们实现为一组独立的进程,有几方面的好处:
- 避免对核心业务的资源争抢
- 可重用在任意系统,不依赖特定的语言
比如 Istio 作为一个 sidecar 接管所有的远程调用,提供服务管控能力。
Strangler
扼杀模式。当新旧服务在过渡期时,根据策略将请求路由到旧服务或新服务,目标是逐步废弃遗留系统,平缓迁移到新系统。 这种机制用于平滑迁移服务,保持兼容性,甚至可回退的能力。直到所有用户都迁移到新版时,将这套机制和旧版服务一同退役下线。